考古學者曾在金門發掘出距今約五千年前的貝塚,顯示金門在史前時代即有人居住,晉元帝建武年間(西元三一七年),金門(舊稱浯洲)屬同安縣,五胡亂華,戰亂頻仍,有中原蘇、陳、吳、蔡、呂、顏等六姓,遷徙來此,從此浯洲小島始有較多的百姓居住

唐德宗貞元十九年(西元八O三年),柳冕為閩觀察使,奏設萬安監,滋養馬匹,泉中置五,浯其一也,陳淵被任為牧馬監,率十二姓牧馬來此,陳淵平日用心監督牧馬職務外,仍與同僚共同謀劃,如何教民開拓荒島,長年慘澹經營,使荒瘠之地變成沃土,隨來之各姓,分配其土地開墾,如翁姓之在前盤,蔡姓之在平林(今稱瓊林),黃姓之在英坑,陳姓之在新頭,呂姓之在西村等處,一直到現在仍維持聚同姓於一自然村的特性

金門歷經唐宋始納入版圖,宋高宗紹興廿二年(西元一一五三年)秋間,儒學宗師朱熹任泉州同安縣主簿(主簿是掌文書簿籍之官),兼治學事,常渡海講學,並立書院於燕南山,教育金門子民,從此文風大興,人文蔚起,明代至清代,金門科甲冠冕十方,留下『一榜五進』、『八鯉渡江』、『父子進士』、『金門無地不開花』、『海濱鄒魯』、『人丁不滿百』、『京官三十六』的美譽元成宗大德元年(西元1308年),

建浯州鹽場,場轄十埕,散於大小金門各處
明朝倭寇橫行無道,明太祖洪武 20年(西元1387年)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海域築城設寨以抵禦倭寇,於浯州置守禦千戶所,稱金門城。

明末清初,奉魯王監國,距有金廈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,金廈遂成為軍事重鎮,十八年整軍經武,於明永曆十三年舟師入長江克鎮江,圍南京,不幸敗於城外,退回廈門,後移台灣為基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金門千戶所城殘址

民國三十八年,大陸棄守,國軍防衛金門,是年十月二十五日,古寧頭戰役大敗共軍,鞏固了台澎金馬之復興基地

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,中共砲擊金門本島,幾乎致金門成為砲彈廢墟,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此一時間大量居民接受政府及華僑經援遷徙至台灣本島,遂漸落籍台灣,台澎金馬很自然成為一患難的生命共同體


◎資料來源:網路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超順小三通貨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