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於總是個臺灣通, 多年來與台商打交道, 經常應邀訪台演講. 有一回聊天他提到一句話很有意思:我常在兩岸當翻譯. 這話乍聽之下有些蒙? 兩岸不是都說普通話嗎? 哪會聽不懂還要翻譯? 但經過這幾年在北京居住, 特別是有許多來自臺灣的鄉親父老來京短暫停留或經商, 的確是需要協助他們做個「兩岸翻譯」。 

原因在哪兒? 辭彙不同是個基本的原因; 更多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不同.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 前兩天應邀作客《海峽衛視》, 主持人提到一個問題. 說是有陸客到臺灣迷了路, 就問街邊的人路怎麼走. 年輕人立即拿出手機 Google一下找到方位, 再仔細告訴對方, 大陸人回應了一句話: 臺灣人怎麼那麼「簡單」?
⋯⋯ 
這個回饋如果是臺灣人聽到肯定心裏不爽. 我這麼辛苦幫你忙, 你還說我「簡單」? 「簡單」一詞使人聯想到「頭腦簡單、四肢發達」。如果用於形容一個人很「簡單」那是一個損人的代名詞. 比方說, 這麼「簡單」你還不懂, 簡直是白癡. 這句話在臺灣是常用的, 尤其是年輕人的聚會裏, 表示對方沒腦筋, 很笨. 

接著, 主持人又問, 大陸人很「複雜」嗎? 這句話我無言以對. 我沒有對大陸的朋友說過: 你很複雜. 不知道對方的感覺是甚麼? 也好像沒有聽過人這樣在街上說過. 「複雜」, 北京人可能會翻譯為: 這人想法太多. 但是如果臺灣人說這個人很複雜, 表示這個人背景不單純, 與思考複雜不複雜沒甚麼關係. 這個人不「簡單」! 表示很肯定對方有卓越的成就; 這個人有點「複雜」!表示這個人來龍去脈交代不清或思路有問題.
再舉一個經常用的例子. 比方在大陸, 一件事情想徵詢對方的意見會問: 這件事, 您怎麼看? 這個問句如果是臺灣人聽見, 理解會是: 這件事我不同意, 或是我的看法不能苟同, 但是想聽聽你是否也不同意. 但大陸這裏的問話, 並沒有事先預設立場的意思, 只是很正常的想知道對方的看法而已. 所以, 每當學生在QQ裏問我一句, 您怎麼看, 我雖然有些不太高興, 但是知道對方沒有抬高自己身分或者鄙視我的意思.

於總舉出最經典的例子是, 每當他把台商介紹給大陸朋友, 台商總會介紹自己: 我們公司「小小的」.於總聽了很生氣 -「小小的」還來大陸做甚麼? 要來大陸做生意就要把自己說的很牛, 甚麼叫「小小的」? 這話就像我剛來北京, 吃完飯總贊一句「好好吃」, 讓主人認為很「小家子氣」一樣. 但如果以臺灣人的想法, 我的企業無論再大, 也還有更大的, 所以永遠會說, 我家「小小的」, 公司也「小小的」, 做個「小小的」生意. 可這「小小的生意」也許每年的稅後盈餘都上億.

隨著大幅度的開放, 以及隨後兩岸事業的交叉經營, 「高級翻譯」的工作可能必須進行. 簡單的辭彙可以藉助「兩岸大辭典」來翻譯, 但是真正文化上的差異性所產生的誤解, 有時候會造成很冗長的解釋程式或者更麻煩的會造成誤會. 這些語法上的差異, 很難用翻譯機或大辭典來解釋清楚, 需要借助時間和人力.

再舉一個例子, 大陸最近與很多臺灣中南部的農漁業者簽約, 名為「讓利」.這個名詞在大陸可能是個純商業的想法, 「讓利」就是多買點東西, 讓老百姓的產品可以有個去處. 但如果這個字眼給臺灣人聽來, 就不是滋味, 有「佈施」「救濟」的含意在裏面. 臺灣人更多的是喜歡聽到「互惠」「互利」「雙贏」而不是「讓利」.

「高級翻譯」必須很細心的觀察兩岸所想的是否有顯著的差異. 所以這樣的人要能深切的瞭解兩岸的語詞與文化, 充當橋樑, 在某些交往不順暢的時候, 找出癥結點來, 化解誤解於無形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超順小三通貨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